六月的子师湖畔,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落,办公室里,学生们的身影总是络绎不绝。有人抱着修改多次的设计图纸,有人捧着色彩斑斓的色卡,还有人带着关于AI设计工具的困惑来求教……这间办公室早已超越了单纯的传道授业之所,成为师生共筑梦想的“创意工坊”。这份活力与热忱,源自讲台后那位已在此深耕十年的教师——来自戏剧影视学院的李如冰。

2014年,李如冰做出了一个重要的人生选择。这位四川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研究生,毅然从设计公司辞职,转身踏上高校讲台——“一方面,教师这份工作它能够鞭策我持续学习,不断充实知识库,这样才能给学生更多‘干货’;另一方面,它要求我精进表达,将复杂的设计理念与创意思维,以清晰有趣的方式传递。更重要的是,教学相长,学生们纯粹大胆的想法常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,这种双向的滋养让教育充满意义。
十年间,从初涉教坛到斩获第五届重庆市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,并见证学校连续三年全员获奖的佳绩,李如冰用行动诠释了何为“十年磨一课”
“意外”与“必然”
在得知自己斩获第五届重庆市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、学校连续三年全员获奖的消息时,李如冰老师的笑容平静而笃定:“意料之外,情理之中。”
连续三年全员获奖的光环背后,绝非偶然。李如冰将这份成绩归功于脚下那片深厚的土壤:“学校对老师的个人能力提升非常重视,今年还专门邀请了相关专家给我们做了培训。所以我们学校的老师可以全员获奖我觉得是情理之中的事情。”在他看来,教师的成长并非孤军奋战,而是学校与教师“集体共进”的协奏曲。
“除此之外,学校给了老师们很多机会锻炼自己,不管是青教赛、思政教学比赛、微课比赛……这些赛事都是促使我去思考教学创新的契机。”学校提供的赛事平台,则成了不断反刍、锤炼创新思维的熔炉。
对于自己斩获一等奖,他则带着些许“意外”的惊喜。“过程中,我们课程团队熬了不少夜,反复修改材料、准备教具、沟通教学设计、实验教学环节。”那是无数次推翻重来的教案,是反复调试的教具,更是无声陪伴中传递的力量——长夜尽头,星光终会点亮黎明。
《构成基础》——这门艺术设计专业的“奠基石”,同时也是李如冰已教授十年的课程。“我上这门课已经10年了,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,我们经历了经过“教育信息化”下的课程初建期、“新文科”背景下的课程重构期、“数字化转型”下的模式进阶期,现在正处于“产教双向赋能+智教平台搭建”的时期。”
这门课程在李如冰的手中,早已历尽淬炼。尤其在2025年AI浪潮奔涌之际,他决意在这人才培养的第一站,就巧妙融入AI基因,让传统基础课焕发出引领未来的锐气。比赛,成了检验这场静水深流式改革的最佳试金石。

李如冰课程的创新双核熠熠生辉,他紧扣大赛“推动教学创新,培养一流人才”主题:“理性到感性的转换”与“传统与现代的结合”。90分钟的课堂犹如一场精心编排的时空交响。“此次的课程以色彩象征意义作为主要知识点,将抽象的‘色彩的象征意义’运用了传统的非遗漆扇来呈现,让学生感性地体验色彩;又带着学生以理性思维,结合AI工具,快速生成有色彩情绪的故事场景。”
在他的解析下,文化自信、职业素养、前沿技术,被举重若轻地编织进每一个教学环节。
创新并非高高在上的理念,而是根植于李如冰日常教学的每一寸土壤。
“日常教学过程中,我们都在思考‘学生需要什么’,专业上他们需要‘学’什么;环节上,他们喜欢‘做’什么。”“参与感”与“成就感”,是他点燃课堂活力的两大密钥。“我们会让全班同学一起选色卡来完成‘色彩情绪版’;会带着同学走出教室,甚至到东溪古镇,用摄影的方式去观察和搜集,来提升学生的参与感。”最终会以展览、学科竞赛、文创转化等形式转化落地,让学生的“成就感”看得见、摸得着。
李如冰认为,课堂教学的“动起来”并不是教师强迫学生去执行学习任务,而是将知识与活动融合起来,而学生成果的良性反馈,将成为他们愿意“动起来”的动力。当学习成为一场源自热爱的奔赴,行动便有了最强劲的内驱力。
谈及一等奖后的征程,李如冰并无秘诀可宣。他的“方法论”,是细水长流的精进与扎根实践的务实。“我的课程创新并不是一时的思考。每学期的课程,我都会思考课程内容的前后关系是否可以调整,教学设计是否可以加一点‘料’。”
“当创新的思路不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,”他笃信,“教学设计与效果的落地,便是水到渠成。”
教育不是单向的灌输,而是用一盏灯点亮另一盏灯。
十年深耕,李如冰将《构成基础》这门看似“地基”的课程,锻造成了引领学生触摸设计脉搏、拥抱时代浪潮的“艺术品”。他的讲台,是“产教融合”的前沿阵地,是“智教共生”的实践场域。从设计公司到三尺讲台,这个看似“跨界”的选择,最终在教育的沃土上结出了丰硕的创新之果。他的故事印证着:教育的魅力,在于师者永不停歇的探索与精进;而一所大学的活力,正源于无数像李如冰这样的师者,在各自的讲台上,以匠心点亮创意,用坚守回应时代,让每一间平凡的教室,都成为孕育非凡梦想的舞台。
这或许就是重庆移通学院的魅力——这里有深耕教学的师者,有敢闯敢创的课堂,更有让每个梦想都能发光的舞台。

文案 | 陈颖颖
编辑 | 郝一萌
责编 | 陈沁
终审 | 苏述庚 程靖媛
出品 | 品牌营销与新闻中心(綦江校区)
审核来源 | 品牌营销与新闻中心(綦江校区)